馬可福音生命讀經

<<信息>>

馬可福音生命讀經

第六十三篇 一種完全照著神新約經綸,並為著神新約經綸的生活(十二)

 讀經:馬可福音一章十六至二十節,四章三節,二十六節,九章一至八節,以弗所書一章四節,馬可福音一章九至十一節,加拉太書二章二十節。

 主耶穌是三一神的具體化身。祂既是三一神的具體化身,祂的生活就是完全照著神新約的經綸,並為著神新約的經綸。這一位將祂自己當作生命的種子,撒到門徒裏面。這種子就是主作為三一神的具體化身。

主將三一神撒到信祂的人這土壤裏

 當主耶穌盡職事,並照著神新約的經綸生活時,祂收集了許多『土壤』,使祂能將自己當作種子撒在其中。這土壤就是跟從主的人。主首先收集彼得,我們可以說,主耶穌將彼得放在祂的『口袋』裏,祂無論到那裏,都帶著這『土壤』。

 我們讀馬可福音時,必須看見主耶穌的生活,就是將三一神撒到信祂的人這土壤裏。祂在第一章開始收集土壤。彼得是首先蒙主呼召的人,他是我們的代表。他在好事、壞事上都帶頭。他帶頭承認耶穌是基督,也帶頭否認主。彼得甚至帶頭被釘十字架。我們在前面有一篇信息指出,就某種意義說,彼得是在主耶穌釘十字架以前,就釘十字架了。不僅如此,主復活以後,天使特別題到彼得的名,(十六7,9,)這指明天使認識彼得。他的確是我們的代表。

土壤的光景

 馬可福音不僅描繪主是將三一神撒到信祂之人這土壤裏的一位,也描繪土壤的光景。這卷福音書所記載的事例,指明土壤的光景不健全。馬可福音有十二個事例,牽涉到十三個人。(其中有一個事例牽涉到兩個人,一個婦人與一個女孩。)這十二個事例中,有四個事例是人被鬼附的事例。這指明主耶穌所收集的土壤是被鬼所霸佔並佔有的。

 你們沒有得救以前,豈沒有被一些『鬼』所附?今天有許多人被吸毒鬼或賭鬼所附。我們觀察今天的世局,就會看見所有未得救的人都被鬼所附。因此,當主耶穌來揀選人,將其收集為所需要的土壤時,祂所作的頭一件事,就是趕出那人身上的鬼。我們從經歷中知道,當主呼召我們時,祂就趕出了我們身上的鬼。

 馬可福音所記載的十二個事例,可以視為描繪一個人的光景。換句話說,這些事例是一個人的綜合照片。在主耶穌眼中,每個成為祂土壤的人,都是十二個事例所描繪的人。所以,彼得的岳母發燒這個事例,就屬靈一面說,指明我們都發了燒。因著我們屬靈的體溫不正常,我們很容易生氣。這豈不是你我得救以前的光景?我們都曾經發過燒。不僅如此,我們對神、對人來說,都是患痳瘋的、不潔的、受玷污的。我們也是癱子與枯乾的人,不能在神面前行走,或為祂作工。

一般的醫治與專一的醫治

 雖然這是我們得救以前的情形,但是主耶穌已經一般的醫治了我們。這些事例所描繪的人已經得了醫治,體溫正常了,也不再污穢、癱瘓、枯乾了。

 照馬可福音的順序來看,在描繪一般的醫治事例以後,接下去有三個事例是描繪醫治專一的器官,就是聽覺器官、說話器官、和視覺器官。在八章以前,土壤已經收集了,門徒已得了一般的醫治。然而,就屬靈一面說,他們還不能看見、聽見,也不能說話。所以,主開始醫治專一的器官,就是視覺、聽覺與說話的器官。

兩個瞎眼的事例

 馬可福音有兩個具體醫治瞎眼的事例。第一個事例是醫治伯賽大的瞎子。(八22?26。)主吐唾沫在瞎子的眼睛上,並按手在他身上以後,就問他:『你看見甚麼沒有?』(23。)那人回答說,『我看見人了,見他們像樹行走。』於是主又按手在他眼睛上,『他定睛一看,就復了原,樣樣都看得清楚了。』(25。)

 主耶穌在伯賽大醫治瞎子以後,就立即與門徒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。祂在路上問門徒說,『人說我是誰?』(八27。)他們對祂說,『有人說是施浸者約翰,另有人說是以利亞,還有別人說是申言者中的一位。』(28。)主又進一步問門徒說,『你們說我是誰?』(29。)這個問題指明主正在醫治門徒的視覺器官。

 馬可福音所記載第二個醫治瞎眼的事例,是醫治瞎子巴底買。(十46?52。)在此之前,雅各、約翰求在主的榮耀裏,他們分別坐在主的左右兩邊;(35?45;)在主對付了他們的要求以後,隨即就有這第二個事例,這是很有意義的。雅各和約翰題出這樣的要求,證明他們是瞎眼的,需要主特別的醫治。門徒的視覺、聽覺與說話的器官,都需要得醫治。

基督頂替律法與申言者

 主耶穌在八章的開頭,就開始幫助門徒看見祂的人位、祂包羅萬有的死、並祂奇妙的復活。祂曾三次向他們論到祂的死與復活。(八31,九30?32,十33?34。)

 主耶穌在變化山上向彼得、雅各、約翰展示祂是誰。祂『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,衣服放光,白到極點,地上漂布的,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』。(九2?3。)在山上,『有以利亞同著摩西向他們顯現,並且同耶穌談話。』(4。)彼得不知道該說甚麼纔好,就率先對主耶穌說,『拉比,我們在這裏真好,可以搭三座帳棚,一座為你,一座為摩西,一座為以利亞。』(5。)彼得所說的是按照舊約。他不知道舊約的事已在第一章與主耶穌一同埋葬了。從人的觀點看,彼得的題議沒有錯。摩西和以利亞都是偉人。摩西代表律法,以利亞代表申言者。然而從神新約經綸的觀點來看,彼得說了糊塗話。

 馬可九章七節說,『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,又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,說,這是我的愛子,你們要聽祂。』這句話使我們有根據說,基督是整個宇宙的頂替者。這一位應當頂替摩西和以利亞,也就是說,祂應當頂替律法和申言者。祂應當頂替那些已經在第一章了結、埋葬的老舊事物。馬可九章指明,基督是宇宙的頂替者。

在基督裏蒙揀選,並與基督同受浸

 主耶穌收集門徒作祂的土壤,使祂能將三一神當作種子撒在其中。主醫治門徒視覺、聽覺與說話的器官。然後在祂被察驗、審判、並釘十字架時,祂都帶著這些土壤。祂帶著這些土壤,經過祂包羅萬有的死,並進入祂奇妙的復活。

 我們必須從保羅書信的觀點來看馬可福音。照以弗所一章四節所說,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就揀選了我們。這指明神在已過的永遠裏把我們放在基督裏,因為祂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。祂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這個事實,指明祂已把我們放在基督裏。因此,我們是在創立世界以前,就被放在基督裏。

 照我們的經歷來看,我們可以說我們信入祂、浸入祂的時候,纔被放在基督裏。這種領會是正確的,是照著新約的。新約告訴我們,我們是受浸歸入基督的。(加三27。)這是一句說到我們實際在基督裏的話。但以弗所一章四節是論到神在永世裏揀選我們的話,這句話指明,神在創立世界以前,就已經把我們放在基督裏。

 我們需要在以弗所一章的光中,來看馬可一章。神在已過的永遠把我們放在基督裏,而這位基督在馬可一章要來受施浸者約翰的浸。我們既然是在創立世界以前就被放在祂裏面,基督就不是單獨來的;祂乃是與我們同來。因此,當祂受浸時,我們也在祂裏面受浸了。

 你們相信父神在創立世界以前,把你們放在基督裏,並且基督受浸的時候,你們是在祂裏面麼?你們如果看見這一點,就會讚美主說,『阿利路亞,當主耶穌在馬可一章受浸時,我也受浸了!祂在約但河受浸時,我在祂裏面。』我們若有保羅書信所陳明的觀點,就會看見我們與主耶穌在約但河裏一同受浸了。我們都需要看見這一點。

與基督同釘十字架、同埋葬、同復活

 我們既然在創立世界以前就已經被放在基督裏,祂釘十字架時我們也在祂裏面。祂上十字架時,我們與祂同去。祂與我們一同釘死在十字架上。因此保羅能說,『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。』(加二20。)我們需要有保羅對基督釘十字架的觀點。

 我們已經與基督同釘,我們也與祂同埋葬、同復活了。當祂在馬可十五章埋葬時,我們也與祂同埋葬了。照樣,當祂在馬可十六章復活時,我們也與祂同復活了。

 馬可福音主要是啟示基督的身位。雖然這卷福音書對於祂的出生隻字不題,卻很強調祂的死與復活。所以,馬可福音的重點在於基督的身位,以及祂的死與復活。我們需要保羅的十四封書信,來為基督的身位與祂的死與復活,適當的加以解釋。

 現在,我們都應當清楚的看見,主耶穌的生活就是將三一神撒到門徒裏面。門徒是祂所收集的土壤,他們的光景正是馬可福音各種事例所描繪的。這意思是說,他們是發燒、受玷污並癱瘓的。但他們都得了一般的醫治和專一的醫治;特別是他們的視覺、聽覺和說話的器官,得到了醫治。

 主呼召門徒以後,祂無論到那裏,都帶著門徒。當祂將門徒這土壤帶著同行時,祂就將自己撒到土壤裏面。

主耶穌的複製

 使徒行傳是馬可福音直接的繼續。我們在使徒行傳頭兩章,看見彼得與一百二十個人成了主耶穌的複製。門徒曾在馬可福音爭論誰為大;彼得也在馬可十四章三次否認主耶穌。但在行傳一章,沒有人計較誰為大,反而同心合意、不斷的禱告十天。門徒怎能有這種經歷?惟有復活的基督在他們裏面作生命時,他們纔能有這種經歷。

 在行傳二章,從高處來的能力臨到了門徒。結果,他們成了主耶穌的擴增、發展、擴大和繼續。祂帶他們經過祂的死與復活,並且將祂自己作到他們裏面。結果,他們被主頂替了,被祂浸透了。這樣,他們就成為祂的擴增和繼續。

 一百二十人在使徒行傳是過甚麼樣的生活?他們所過的生活乃是完全照著神新約的經綸。他們所過的生活不是文化或宗教,也不是倫常、道德、哲學、或性格改良。正如主耶穌是絕對照著神的經綸,並為著神新約的經綸活著,使徒行傳裏的一百二十人也是這樣活著。

 然而,我們在行傳二十一章和雅各書中看見,有一種生活與完全照著並為著神新約經綸的生活相對。在行傳二十一章,雅各是一個打岔,使人不能完全照著神新約的經綸而活。我們在雅各書中看見一種生活,只是局部的照著神新約的經綸。我們從雅各身上所看見的,主要是一種照著舊約、照著宗教和倫常的生活。

神今天所要的

 在這些信息裏,我們的負擔不是要用道理的方式研究聖經。我們的負擔在於陳明神今天所要的。神願意我們被祂浸透,好使我們能過一種神聖分賜的生活。然後,我們就會將這種生活撒到別人裏面,為著進一步分賜三一神。關於這一點,我們都需要在觀念和生活上有大的改變,使我們能被帶進一種照著神新約經綸的生活。

關閉視窗


Copyright © 臺灣福音書房水流職事站